- 全文检索
1999年,我院制订了“中国科学院对台科技合作与交流工作管理规定”,加强了全院对台工作的规范管理。对台工作具有高度的政治性、政策性和敏感性,且受台湾局势影响和两岸关系的变化而改变,自2000年全院赴台人数由不足300人现已增加至每年500余人。2008年台湾局势发生积极变化,两岸关系迎来难得历史机遇,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下,2008年6月“海峡两岸防震减灾学术研讨会”在京成功召开,这是我院与台湾“中央研究院”举办的首次院-院之间的学术会议;9月,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组织以董事长史钦泰为团长的14人访京团拜会我院,中科院与工研院开始逐步恢复院际常态化交流;2009年2月,施尔畏副院长率团赴台访问工研院,通过进一步的沟通与交流,建立了有效的长效交流机制。两院明确表示,在两岸政治形势出现新的历史机遇期,应扩大两院之间在各个领域的交流,积极探讨具体合作的领域,将交流具体化从而开展实质性合作。2009年我院对台的交流量较往年呈现出大幅增加的趋势。由我院主办的在大陆召开的两岸会议也逐年上升至2009年的20个,涉及领域包括:资源、环境、物理、天文、力学、新材料、生物医学、交叉学科等。
我院在对台工作中严格遵守中央“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大政方针,积极推动两岸科技界的交流与往来,特别是鼓励召开系列性的两岸学术会议,近十年来,由我院发起的以我为主举办的海峡两岸会议已有近30个。通过举办两岸会议,增进两岸科研人员的彼此了解,沟通感情,积累互信,为做台湾科研人员和青年学者的工作搭建了非常好的交流平台。自2004年起,我院对台交流活动还获得了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的大力支持。
2010年拟资助在大陆召开的两岸学术会议统计表
序号 |
会议名称 |
规模 |
地点 |
主办 单位 |
召开 时间 |
1 |
海峡两岸“全球变暖对西太平洋台风活动影响研究”合作研讨会 |
25人(台湾学者10人) |
北京 |
大气所 |
4.月 |
2 |
第三届海峡两岸人工湿地学术研讨会 |
100人,(台湾学生30人) |
南京 |
水生所 |
11月 |
3 |
第六届海峡两岸量子调控学术研讨会 |
200人(台湾学者35人) |
北京 |
物理所 |
10月 |
4 |
第五届海峡两岸大学生古生物夏令营 |
60人,其中台湾代表30人 |
北京 |
古脊椎所 |
7.15-20 |
5 |
海峡两岸科学与工艺遗产学术研讨会 |
55人,其中台湾代表30人 |
北京 |
科学史所 |
7月 |
6 |
海峡两岸三地环境与生态保育学术研讨会 |
130人其中台湾学者35人 |
临沂 |
地理所 |
7.5-12 |
7 |
第二届海峡两岸辐射固化技术研讨会 |
130人,其中台湾学者40人 |
兰州 |
中国科大 |
7.21-25 |
8 |
海峡两岸CDNC(中文域名协调联合会)会议 |
25人,其中台湾代表8人 |
三亚 |
网络中心 |
9.20-23 |
9 |
第六届海峡两岸引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与管理研讨会 |
120人,其中台湾代表20人 |
昆明 |
生态中心 |
10.24-26 |
10 |
第一届海峡两岸海西物质科学学术研讨会 |
80人,其中台湾学者20人 |
福州 |
物构所 |
11.16-21 |
11 |
第六届海峡两岸薄膜科学与技术研讨会 |
100人,其中台湾学者20人 |
兰州 |
兰化所 |
8.20-22 |
12 |
2010年海峡两岸环境与能源研讨会 |
60人,其中台湾学者25人 |
上海 |
应物所 |
7.12-14 |
合计 |
|
925人,其中台湾258人 |
|
|
|
地 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 编:100864 Email:cas_en@cas.cn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