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与国家外国专家局携手共促我国大科学装置引进国外智力资源
6月30日,中国科学院与国家外国专家局在北京签署关于《引进国外智力为大科学装置服务合作框架协议书》。标志着在国家研究制订未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背景下,国家外国专家局和中国科学院在大科学装置引智工作方面将进一步深化合作,以提高我国在相关基础研究前沿领域的国际地位和战略高技术的研发能力。
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和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季允石代表双方签署协议,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家洋、副秘书长谭铁牛分别主持签字仪式和简短汇报会。国际合作局局长吕永龙向与会领导汇报了在国家外专局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开展大科学工程、国际伙伴团队、文教专家、境外培训等方面的引智情况。
白春礼在签字仪式上说,世界正处在新科技革命前夜,各国都更加重视科技创新。为新科技革命做好准备,是一个国家把握未来的战略选择。我国既面临新科技革命和新兴战略产业兴起的难得机遇,又面临着经济结构转型、能源资源紧缺、生态环境变化等挑战。能否面向未来,前瞻部署,加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科技引领和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将影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大科学装置是我国高新技术自主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带动力,是开展实质性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平台。通过大科学装置的预研、建设、运行和发展,将为国家培养和造就一支颇具实力的工程技术、科研和管理队伍,尤其是专业领域的拔尖人才和国际上有影响的科学技术专家。
白春礼充分肯定了近年来我国大科学装置建设上取得的显著成绩,他说中国科学院是中国自然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也是国际科技界一支十分活跃和有影响力的科研团体。建院60多年来,中国科学院一直是我国大科学装置建设和运行的主要力量。在国家的支持下,中科院和外专局等相关部门通力协作,充分发挥国际合作的优势作用,在大科学装置建设上,成功地集成了科技创新、工程管理创新和体制文化创新,成功创造了大科学装置建设的多项国际领先或国内首创,建成了一批代表我国综合科技实力的大科学装置,在基础科学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高水平研究成果,通过上海光源等一批大型综合性实验平台向全世界开放运行,提升了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产业竞争能力和创新文化水平。
白春礼强调,未来10年,中国科学院将继续深入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致力于解决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重大科技问题,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取得突破:一是带动技术革命、促进产业振兴的前沿科学问题,二是提高群众健康水平、改善生态环境等重大公益性科技问题,三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高技术问题。为此,既要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的自身优势,也要广泛吸纳国际科技创新资源,深入开展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国际科技合作。
季允石在签字仪式上说,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科学院建院以来,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自主发展了一系列战略高技术领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研体系,带动和支持了我国工业技术体系、国防科技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季允石强调,作为我国引进国外智力的行政主管机构,国家外国专家局将认真贯彻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两院院士大会精神,设立“大科学装置引智专项计划”,加大对中国科学院系统拔尖创新人才、急需紧缺人才、战略性后备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做好引智工作的责任感、急迫感和自觉性,为推动大科学装置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而努力奋斗。
签字双方一致认为,《引进国外智力为大科学装置服务合作框架协议书》的签署是面向未来、加强院局合作的国际科技合作新举措,必将促进国家科技创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再立新功!
参加签字仪式的还有国家外国专家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张建国、国家外国专家局副局长孙照华、陆明、刘延国、经济技术专家司司长武云茹、科教文卫专家司司长赵立宪、出国培训管理司司长崔长征、财务司司长袁旭东;中国科学院基础科学局局长刘鸣华、计划财务局局长孔力、人事教育局局长李和风、国际合作局副局长曹京华、邱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