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春礼院长向丹麦专家弗莱明贝森巴赫教授颁发中国科学院国际科技合作奖
7月2日,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向丹麦奥胡斯大学弗莱明•贝森巴赫教授颁发了中国科学院国际科技合作奖,以表彰他在国际科技合作中做出的突出贡献。
弗莱明•贝森巴赫(Flemming Besenbacher)教授,现为奥胡斯大学交叉学科纳米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丹麦皇家科学院院士、丹麦技术科学院院士、丹麦自然科学院院士、丹麦自然科学研究委员会委员、丹麦皇家嘉士伯基金会董事长、欧共体第六框架纳米技术专家委员。贝森巴赫教授的研究领域涉及表面科学、分子电子学、纳米线的量子效应、扫描隧道显微学、纳米生物传感等领域,在物理、化学、纳米科技等多个领域均作出过卓越贡献,在国际物理学界和纳米科学界享有极高的声誉。2006年度被评为全丹麦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
他自1990年起开始和我院合作,在推动中丹研究生联合培养、中丹联合纳米科技研究方面做出重要贡献,2009年获中国科学院爱因斯坦讲席教授荣誉称号;两次陪同丹麦首相来华,倡导并推动丹麦大学联合会与中科院研究生院建立了中丹科教中心,该中心由中科院研究生院和丹麦科技创新部、丹麦高校联盟共建,并启动清洁能源、气候与环境、纳米科技、材料科学等领域的相关科研项目,双方将在博士、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培养方面,形成丹麦8所高校与中科院研究生院的互动互补。贝森巴赫教授还发起丹麦基金会与中国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设立中丹纳米科技国际合作重大项目。自2009 年,双边基金会共同发布申请指南,并经过国际评估启动两项重大项目,促进中科院化学所、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与丹方Aarhus大学、Copenhagen大学、丹麦科技大学等高水平的研究机构的实质性科研合作,包括200 人次以上高级科研人员,学生的科研交换与互访,数十次双边交流会议,以及一批高水平的研究论文。
自2011 年起他担任丹麦嘉士伯基金会董事会主席,积极探讨与我院在生物科技方面筹建联合实验室,加深双方合作的深度和水平。通过中丹双边科研项目合作会议等多种形式,贝森巴赫教授阐述了国际纳米技术和纳米科学的发展历程、最新发展动态、未来的发展前景,以及他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促进我国纳米科技的国际合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国际合作局曹京华副局长、国家纳米中心王琛主任、遗传发育所薛勇彪所长、奥胡斯大学交叉学科纳米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Peter Thostrup教授参加了授奖仪式。
附注:奖项背景
为表彰和奖励在国际科技合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外籍科技与管理专家,促进国际科技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工作和“四个一流”建设,扩大在国际科技界的影响,中国科学院于2007年设立中国科学院国际科技合作奖。
知识创新工程实施以来,中国科学院的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高,国际影响日益扩大,主动与中国科学院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国外机构和外籍人员不断增加。不少著名外籍科学家与中国科学院积极开展科技合作,在交流科学思想、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促进双边或多边战略合作以及开展项目合作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设立中国科学院国际科技合作奖,表彰和鼓励一批优秀外籍科技专家,对于进一步激励外籍专家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中国科学院的科研事业、进一步扩大中国科学院的国际影响、进一步提高中国科技界的国际地位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中国科学院在奖项评审过程中坚持标准和明确导向。奖励对象,第一要有助于发展新兴学科领域;第二要有助于与世界一流科研机构及世界一流科学家建立稳固的战略科技合作伙伴关系;第三要有利于我国新一代学术带头人、学术后代的培养;第四要有利于交流新的科学思想、新的仪器设备和新的创新资源;第五要有利于创造团队合作的学术氛围,促进具有原创性的科技成果产出。
2007年至今,已有14位外籍专家获得“中国科学院国际科技合作奖”,并经推荐,均获得了当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奖”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技合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