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向斯洛文尼亚科学与艺术院赠送清代天文仪器复制品
2019年1月28日,张亚平副院长率中国科学院代表团访问斯洛文尼亚科学与艺术院,并向该院赠送清代天文仪器复制品,即斯洛文尼亚籍科学家刘松龄(Augustin von Hallerstein)在18世纪为清朝观象台主持制作的玑衡抚辰仪的1:5复制品。当天上午,张亚平副院长和斯洛文尼亚科学与艺术院巴伊德(Tadej Bajd)院长共同为仪器复制品揭幕。
张亚平副院长在致辞中说,中国与斯洛文尼亚有很深的传统友谊,双方开展了诸多科技领域的合作。斯洛文尼亚科学与艺术院是中国科学院的最重要的欧洲伙伴之一。2016年10月,斯洛文尼亚总统波鲁特·帕霍尔(Borut Pahor)支持中科曙光公司在斯洛文尼亚的新戈里察设立了云计算中心。白春礼院长于2017年7月访问斯洛文尼亚科学与艺术院,将两院合作关系推向更高层次。为纪念刘松龄和中国与斯洛文尼亚二百多年的科学交流史,白院长与巴伊德院长一致同意制作玑衡抚辰仪的复制品。据此,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监制了这架仪器的1:5复制品。中国科学院将它捐赠给斯洛文尼亚科学与艺术院,因为它不仅代表了中国与斯洛文尼亚两国的长期友谊,也预示着双方合作将取得更丰硕的如星辰般闪烁的成果。
张亚平副院长强调,科技合作已经成为中国与斯洛文尼亚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重要部分。2018年,斯洛文尼亚科学与艺术院作为发起成员,加入了“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希望在这一平台上,双方能够开展越来越多的双边和多边合作。2018年曙光公司与斯洛文尼亚的Arctur公司分别在北京和卢布尔雅那建立联合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资助联合实验室的合作研究、科学家交流、研讨会及申请欧盟和中国的项目,相信双方在高性能计算领域充满活力的合作将使两国人民受益。
巴伊德院长在致辞中说,18世纪刘松龄不仅将欧洲科学带到中国,并且将自己对中国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等的见闻传向欧洲,为欧洲民众送来很多关于中国的信息。今天,斯洛文尼亚非常感谢中国科学院精细制作刘松龄设计的天文仪器的复制品,并将它带到刘松龄的家乡。这将时常提醒人们记住斯洛文尼亚和中国有过重要的科学和文化交往,激励两国的科学家和人民在将来进行更多的合作,共同探索科学,分享人类的文化成果。
中国驻斯洛文尼亚大使王顺卿、卢布尔雅那市副市长克泽里尔(Janez Ko?elj),斯洛文尼亚科学与艺术院的副院长Robert Zorec教授、副院长Peter ?tih教授、秘书长Uro? Skaleri?教授、国际合作负责人Branko Stanovnik教授,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副局长李寅研究员、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张柏春研究员和国际合作局欧洲合作处副处长宁博伦,以及斯洛文尼亚工程院院长普莱斯科(Mark Ple?ko)教授、旅斯华裔画家和刘松龄的研究者王慧琴女士、Arctur公司首席执行官Tomi Ilija?等20余人参加赠送仪式。赠送仪式上,Peter ?tih副院长和张柏春所长还分别介绍了刘松龄的生平及他在清朝钦天监主持修历和制造仪器的成就。
背景资料:
刘松龄在1703年生于卢布尔雅那,1721年在奥地利教区加入耶稣会,1736年启程前往远东传教,1738年到达中国。他在1739年获准到北京从事历算工作,1743年升任钦天监的监副,1746年接任监正,直到1774年去世。1744年11月30日乾隆帝视察观象台,认为浑仪符合中国的传统,而西法在刻度方面占优。于是,和硕庄亲王允禄等人奏请制造符合乾隆帝意愿的仪器,当年12月24日即获皇帝批准。到1752年1月,刘松龄终于主持制成一架中西合璧的大型浑仪。该浑仪由乾隆帝赐名为“玑衡抚辰仪”,它至今还安装在北京观象台。刘松龄沿用了比利时耶稣会科学家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1623-1688)为北京观象台制造仪器时选用的欧洲刻度体系,即将仪器环划分为360°,以便按照欧洲的方法进行观测和计算。玑衡抚辰仪主要汇集了两类知识:一类是中国传统的浑仪设计、铸铜工艺和龙型支撑结构;另一类是欧洲的仪器刻度和螺栓连接方法。因此,玑衡抚辰仪称得上是中西文化的“混血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