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中国科学院 / 局内平台 /
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
  • 局内平台
  • /
  • 中国科学院
  • /
  • EN
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
  • 首 页
  • |
  • 组织机构
    • 部门职责
    • 现任领导
    • 机构设置
  • |
  • 工作动态
  • |
  • 政策法规
  • |
  • 创新文化
  • |
  • 工作指南
    • 护照签证
    • 领事服务
    • 外国人来华
  • |
  • Working with CAS
    • CAS NEWSLETTER
    • SCIENCE STORY
    • PROJECT INFORMATION
    • WATCH THIS
    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交流动态

诺奖得主Thomas Südhof到广州生物院交流

来源: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时间:2018年03月12日   

  3月12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再次迎来学术“大牛”,2013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得主、德国生物化学家Thomas C. Südhof(托马斯·祖德霍夫)应邀到院交流,并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报告由广州生物院院长、研究员裴端卿主持。

  托马斯作了题为A personal perspective on neuroscience R & D的学术报告。他从大脑结构和神经元信息传递开始,阐述了神经回路和突触的形成对大脑发挥功能的重要作用。他指出,突触的形成是由多种分子参与的、伴随人一生的过程,是形成神经回路的基础。在精神分裂症和孤独症等疾病的患者中,托马斯发现了Neurexins分子的多个位点的基因突变。为了弄清这些分子和疾病之间的关系,托马斯教授及其团队构建了各种基因修饰模型并进行基因功能弥补,通过观察动物的行为学、组织学和电生理学改变,发现Neurexins的可变剪接在脑的不同部位,调节不同受体介导突触传递过程,阐述了突触传递过程中的区域特异性和参与分子特异性的特点。

  作为细胞粘附分子的G蛋白偶联受体,Latrophilins具有高度的保守性。然而,关于它的功能人们知之甚少,它在人体中的定位和功能是什么呢?通过构建条件性敲入和敲除的小鼠模型,托马斯团队发现,latrophilin-2(Lphn2)在CA1区的海马神经元中,调节神经突触的数量,而后采用培养的海马神经元和体内实验证实,Lphn2通过扮演一个区域特异性的突触后目标识别分子,来控制在内嗅皮层和CA1区的突触数目。

  广州生物院科研人员、学生认真听取了报告,并与托马斯讨论相关学术问题。讲座前,裴端卿还聘请托马斯担任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的客座顾问,并为其颁发了聘书。

  托马斯因在神经递质传递方面的突出贡献,与美国科学家James E. Rothman(詹姆斯·罗思曼)、兰迪·谢克曼(Randy W. Schekman)共同获得2013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瑞典卡罗琳医学院表彰了他们发现细胞的囊泡运输调控机制。

诺奖得主Thomas C. Südhof到广州生物院交流

附件:

地 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 编:100864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网站标识码bm48000032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地 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 编:100864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