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中国科学院 / 局内平台 /
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
  • 局内平台
  • /
  • 中国科学院
  • /
  • EN
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
  • 首 页
  • |
  • 组织机构
    • 部门职责
    • 现任领导
    • 机构设置
  • |
  • 工作动态
  • |
  • 政策法规
  • |
  • 创新文化
  • |
  • 工作指南
    • 护照签证
    • 领事服务
    • 外国人来华
  • |
  • Working with CAS
    • CAS NEWSLETTER
    • SCIENCE STORY
    • PROJECT INFORMATION
    • WATCH THIS
    当前位置:首页 >> 科研成果动态

地球环境所等揭示秸秆还田有助于提升粮食产量和增加土壤碳储量

来源:地球环境研究所   时间:2024年02月21日   

在追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当下,秸秆还田策略因独特的生态化学特性而备受关注。无机肥料虽然为作物提供关键养分,但引发了土壤碳流失和酸化问题。秸秆还田可调节土壤生态化学平衡,缓解微生物和作物代谢压力,进而促进土壤有机质累积。现有研究多聚焦表层土壤,而对秸秆还田在全球尺度上对土壤深层碳、氮、磷储存及谷物产量上的影响缺乏系统认识。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通过全面分析全球806个不同耕地类型实验,探索秸秆还田对土壤剖面内碳、氮、磷库存和谷物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秸秆还田在所有土层中均显著提升了土壤碳储量,特别是在表层。表层土壤氮和磷储量也显著增加。此外,秸秆还田在缓解旱地土壤酸化以及提升粮食产量方面展现出积极效果。这表明秸秆还田优化了表层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改变了下层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从而调节整个土壤剖面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该研究强调了秸秆还田在增加表层土壤碳、氮、磷储量,改善作物生长环境及在促进环境改善方面的重要性,为提升深层土壤碳储量提供了有效的长期策略,以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可持续发展农业》(Agronom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德国“洪堡学者”计划等的支持。该工作由地球环境所和武汉理工大学合作完成。

不同耕地类型和土壤深度的土壤碳、氮、磷储量、pH 值和谷物产量

附件:

地 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 编:100864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网站标识码bm48000032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地 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 编:100864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