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马朗人教授(左二)日本科学技术振兴财团会长,国际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和社会活动家。 沈元壤教授(左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教授。现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石·米歇尔教授(右一)法国巴黎第六大学讲座教授,国际著名的催化科学家,曾先后任欧洲催化学会主席、国际催化理事会主席等职。
|
1月14日,中科院宣布授予日本科学技术振兴财团会长有马朗人教授、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沈元壤教授和法国巴黎第六大学石·米歇尔教授“2008年度中国科学院国际科技合作奖”,同时对专家合作单位——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物理研究所、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给予表彰。
一、奖项背景
为表彰和奖励在国际科技合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外籍科技与管理专家,促进国际科技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工作和“四个一流”建设,扩大在国际科技界的影响,中国科学院于2007年设立中国科学院国际科技合作奖。
知识创新工程实施以来,中国科学院的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高,国际影响日益扩大,主动与中国科学院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国外机构和外籍人员不断增加。不少著名外籍科学家与中国科学院积极开展科技合作,在交流科学思想、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促进双边或多边战略合作以及开展项目合作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设立中国科学院国际科技合作奖,表彰和鼓励一批优秀外籍科技专家,对于进一步激励外籍专家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中国科学院的科研事业、进一步扩大中国科学院的国际影响、进一步提高中国科技界的国际地位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中国科学院在奖项评审过程中坚持标准和明确导向。奖励对象,第一要有助于发展新兴学科领域;第二要有助于与世界一流科研机构及世界一流科学家建立稳固的战略科技合作伙伴关系;第三要有利于我国新一代学术带头人、学术后代的培养;第四要有利于交流新的科学思想、新的仪器设备和新的创新资源;第五要有利于创造团队合作的学术氛围,促进具有原创性的科技成果产出。
二、2008年度中科院国际合作奖获奖专家
有马朗人教授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财团会长,国际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和社会活动家,曾提出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理论,其中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理论至今仍是原子核结构理论的重要基础。于1984年和1995年两度获诺贝尔奖提名。
有马朗人先生非常关注中科院大科学工程的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多次访问我院兰州近代物理所、中国科技大学、上海应用物理所及国内有关大学和科研单位并做演讲报告。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HIRFL-CSR)工程立项的预研以及工程建设期间,多次安排该所工程技术和管理骨干赴日进修、学习,同时派日本专家到该所指导HIRFL的升级改造工作和工程建设,对提高和培养中方青年研究人员在大科学工程方面的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担任东京大学校长期间,推动了日本的东京大学和国立科研机构与中国科技大学及我院相关所的实质性交流与广泛合作,对两国科技人员的交流和实质性项目合作的开展等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进入21世纪以来,有马朗人先生为促进中日两国科技界高层的往来以及两国在科技战略层面的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始终坚持对华友好,积极参与各种中日民间团体活动促进中日友好,为促进中日两国的科技交流与合作以及两国友好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沈元壤教授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教授。现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长期致力于非线性光学、激光光谱学、表面科学以及凝聚态物理等领域研究。是液晶非线性光学和表面非线性光学研究的开拓者,并在等离子体的光学非线性、分子多光子解离研究、原子和分子激光光谱等方面取得卓越成就。他学术著作丰硕,享誉国际学坛,曾获得多项国际性重要奖项。
沈元壤教授曾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最初时期,就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与国内学术机构和高等院校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活动。他自1972年第一次回国后,始终关心和指导物理所的科研工作。并于80年代被聘为物理所名誉研究员,90年代被聘任为物理所光物理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他的工作推动了物理所光物理学与其交叉学科的研究,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在这一学科领域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其间,他还与实验室和研究所有关领导研究讨论了课题组的建组及其评估等有关问题,以他的创见和眼光,共同形成了激光实验室课题调整方案,这也为后来物理所1984年作为我院改革试点打下重要的实践基础。与此同时,由沈元壤教授倡议,在中国大陆召开的“全国激光物理讨论会”,从1980年在青岛首次举办以来,每两年召开一次,至今已坚持了近30年,共组织召开了14届。它的特点是吸收了美国戈登会议学术传统,开展充分的讨论和交流,鼓励批评和评议。沈元壤教授每次都到会并主持讨论,深受与会者特别是青年学者的欢迎和好评。该讨论会对我国了解世界激光领域前沿动态、促进激光物理领域学科的发展,以及培养激光物理领域优秀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
石·米歇尔教授 法国巴黎第六大学讲座教授,国际著名的催化科学家,曾先后任欧洲催化学会主席、国际催化理事会主席等职。石•米歇尔是界面配位化学领域的先驱者,通过对多相催化各个复杂过程中宏观与微观分子水平上的研究,为搭建分子化学与固态化学之间的桥梁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率先为多相催化过程创立了分子水平的研究方法,为界面配位化学领域的创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石·米歇尔教授从八十年代初开始,就致力于中法催化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数十次在我院多个研究所和国内许多大学讲学,兼任我国多所大学和我院多个研究所的客座教授,为我国培养许多催化专门人才,并发起中法双边催化会议。他在催化材料制备、催化表征及理论等研究方面与我院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果,组织了中法“环境催化”项目。在他的推动和组织下,建成我院和法国科研中心之间大规模的中法催化联合实验室,实验室工作取得丰硕成果。他受聘担任大连化物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学委会委员和学委会主任,指导具体研究工作,帮助布置学科发展规划,积极参与我国催化的战略研究,为我国催化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将中国科学院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学研究基地、培养造就高级科技人才的基地、促进中国技术产业发展的基地,成为具有“一流的成果、一流的效益、一流的管理、一流的人才”的国家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将不断提升国际科技合作的层次,采取多种形式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开展实质性的国际科技合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不断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科技创新贡献。 |